close

沈繡的根在蘇州



張謇肖像

三在居士餘冰台中家電行推薦人(餘覺)君書潤例(附沈壽附言)

2013年3月22日晚,克裡姆林宮正舉行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式,當紅佈徐徐拉開,中國國傢主席習近平所贈的國禮 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精品《普京總統肖像》呈現在中外賓客眼前, 太傳奇瞭,太美,太不可思議瞭! 俄羅斯總統普京贊不絕口。沈繡的傢鄉在南通,但沈繡的根在蘇州,它是蘇繡在南通生根發芽後的新名詞。蘇繡成為沈繡,與在南通近代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張謇(1853年~1926年)有關。



或許是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,張謇註定要與蘇州發生關系。張謇出身於海門長樂一個世代務農的傢庭,祖籍常熟,其父張彭年在從事農耕之餘開瞭一傢制糖作坊,辛苦經營,略有節餘,比普通農民的生活要富裕些。為改變傢族命運,張彭年送兒子們進私塾讀書。所幸張謇聰慧過人,16歲即中秀才,正當他滿懷信心向更高目標進軍時,上帝和他開起玩笑,屢試不中,直到光緒十一年(1885)才得中舉人。貴人翁同龢適時出現,兩代帝師慧眼識英才,為他大開後門,提高他在禮部復試的成績,又讓他順利成為甲午年恩科的狀元。如果跟著翁師好好幹,張謇的前途應該不錯,然而甲午戰敗、清廷的腐敗和國力的衰退,深深刺激瞭年輕人,他毅然放棄瞭常人羨慕不已的仕途,走上瞭另一條富於挑戰、充滿荊棘的創業之路。

從光緒二十一年(1895)他創辦大生紗廠到1926年離開人世的三十年間,他創辦瞭一批又一批企業和文化教育事業,涉及工業、農業、水利、交通、文化、教育、醫療衛生等方方面面,創下瞭很多第一。歷史學傢章開沅說: 張謇的業績即令是僅僅局限於教育與實業兩方面,其貢獻也是令人欽佩的。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,我們很難發現另外一個人,在另外一個縣,能夠辦成那麼多企業、事業,而且如此深刻地改變瞭這個地區的經濟、文化面貌 。張謇,這位晚清實業傢、教育傢探索著中國近代化的道路,南通在其經營下風生水起,迅速崛起,成為民國時期的模范縣,他締造一座城市的童話。

張狀元風風火火幹事業的時候,並沒有忘卻他的恩師翁同龢。在甲午戰爭與戊戌變法時,張謇支持翁同龢,經常密函往來,為其出謀劃策,而翁同龢也贊賞學生實業救國、教育救國的理想,為大生紗廠書贈一聯: 樞機之發動乎天地,衣被所及遍我東南 。光緒二十四年,翁同龢削藉回鄉,曾經大權在握的重臣成為朝廷的 罪臣 ,內心的苦悶與壓抑可想而知,且因他兩袖清風,為官四十餘年並沒有多少積蓄,他的日子並不好過,所幸故舊門生不時接濟。南通與常熟隔江相望,交通便捷,張謇時常親自過江看望老師或派人送物送信,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十分頻繁。光緒二十八年(1902)十一初張謇派宗姓仆人到常熟送信送物, 得張季直函。白面四袋,小米一袋,每袋五十斤。山藥一簍,苡仁一包,白佈二匹,花佈二匹,洋手巾四打,香稻一袋。 類似這樣的信息經常出現在翁同龢的日記中。光緒三十年五月十七日,張謇到常熟 見松禪於病榻 ,不料三天後翁師離世, 遂成千古永訣 。翁同龢遺命張謇書寫其自挽聯: 朝聞道夕可死矣,今而後吾知免夫。 二十七日,張謇在日記書寫道: 寫瓶師自挽聯,並自寫挽瓶師聯: 公其如命何,可以為朱大興,並弗能比李文正;世不足論矣,豈真有黨錮傳,或者期之野獲編 。

1921年1月15日,張謇前往虞山拜謁翁同龢墓,寫下一首《謁松禪師墓於白鴿峰》詩, 拜罷石臺思侍簀,松風湖日故清溫 。回到南通後,他立即在馬鞍山東嶺卓錫庵舊址建造虞樓,南望虞山, 松禪師之墓在焉,輒來登眺,以致台中富士通冷氣慕思 。張謇題寫《虞樓匾跋》和 山根擬改丹砂井,江上唯瞻白鴿峰 的對聯,感嘆 悲人海之波潮,感師門之風義,殆不知涕之何從也。



1914年,張謇創辦南通女工傳習所,一手打造瞭南通刺繡品牌 沈繡。學校的成功與否,關鍵在於老師,好老師才能培養得出好學生,而學生的成材又能提高學校的威望。正當張謇四處招募良師之時,與其有交集的餘覺投奔到南通,張謇猛然想起餘傢媳婦沈壽是個不可多得的刺繡專傢。他們曾在1910年的南洋勸業會上相逢,當時沈壽作為繡品審查的專傢,而張謇是審查總幹事,請她來南通教授女紅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瞭。張狀元與餘舉人一拍即合,餘覺遂屢次函電催促正在天津開辦同立女紅傳習所的妻子南歸,沈壽卻有她的想法,然而 夫命難違 ,她帶著一幫繡娘姍姍來遲,出任南通女工傳習所掌門人。

沈壽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刺繡藝術傢,擅於吸取西洋美術的養分,運用到刺繡藝術之中,開創瞭 仿真繡 。她也是一位富有經驗的教育傢,出任清末農工商部工藝局繡工科總教習,創辦蘇州同立繡校,培養瞭包括金靜芬在內的一批人才。在教學中,她主張 外師造化 ,培養學生仔細觀察事物的能力,如繡花卉,她就摘一朵鮮花插在繃架上,一面看一面繡;繡人物,她則要求把人的眼睛繡活,繡出人的精神,在沈壽的精心教育下,一批刺繡人才脫穎而出,當然這裡也有她的姐姐沈立和學生金靜芬的功勞。南通的繡品也逐步形成瞭 細 薄 勻 凈 的風格,在國內外打開瞭銷路,且以沈繡命名。沈壽在南通 授繡八年,勤誨無倦 ,不幸積勞成疾,抱憾辭世。慶幸的是,她口述其畢生刺繡藝術經驗,由張謇整理成《雪宦繡譜》,這是沈壽與張謇的合作成果。

通讀張謇的日記、信函、詩詞及其為沈壽撰寫的墓志銘等諸多史料,發現張謇對沈壽的情誼,多少夾雜著 發乎情止乎禮 的愛慕之情。沈壽死於肝腹水,這種病與人的心境有關,教書生涯雖然安定,但情感生活未必如意,丈夫在外謀生,聚少離多的生活多少影響瞭彼此的情感。1916年11月13日,張謇的日記中第一次出現沈壽: 為沈雪君書聯 繡段報之青玉案,明珠系在紅羅襦 ,這副對聯與兩首古詩有關, 繡段報之青玉案 之句來自東漢張衡《四愁詩》中 美人贈我錦繡段,何以報之青玉案 ; 明珠系在紅羅襦 則出自唐代詩人張籍的《節婦吟》中 君知妾有夫,贈妾雙明珠。感君纏綿意,系在紅羅褥 。不知狀元公是有意還是無意,集取的古詩均隱含男女之情。第二年正月初一,張謇為沈壽寫下《以詩侑梅贈雪君慰其新愈》一詩,祝願她 濠雪盡消波漸漲,翠眉應為好山開 。自那年五月開始,雪君或雪或雪宧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張謇的《柳西草堂日記》中,她的病情令這位年過六旬的老人緊張不安。他請名醫為沈壽治病,且不避嫌疑借謙亭供其養病,過度的關心似乎超出瞭上下級的關系,自然會引起人們的好奇與猜測,無從知道沈壽的心情,但在那個時代的女性還承襲原有的禁錮,想來她的內心一定很糾結。1918年3月24日至30日,張謇在短短的七天內,寫瞭5封信給沈壽,如此密集的信息交流,足以說明兩人情感上達成的某種默契。從平時飲食、休息到請醫看病服藥,事無巨細,千叮囑萬囑咐,甚至在1920年年底請人為沈壽算卦,說她過瞭立春病就好。這一切,足以說狀元公的多情,有長者的,或許也有異性的。

無論張謇如何努力,終究無法挽救沈壽的生命,張謇沉痛寫下挽聯: 真美術專傢,稱壽於藝,壽不稱於名,才士數奇,如是如是;亦學詩女弟,視餘如父,餘得視猶子,夫人為慟,喪予喪予 。從頭七到終七,張謇在日記裡作瞭詳細記錄,為沈壽墓地督工,哀痛中寫瞭《雪宧哀辭》《雪宧靈表》和《題雪宧遺像詩》五首,至陰歷8月11日沈壽生日又設奠寫詩。再看光緒三十四年張謇夫人徐氏過世之時,他沒有留下多少文字,對沈壽似乎是個例外。沈壽落葬那天,張謇寫下這樣的話: 人生至此,萬事都已。悲悼不為死,為何以致病則至死也。 五天後,路過墓地,他又寫下《過雪宧墓值雨》: 八尺峨峨蓋代墳,一亭山角易黃昏。生愁五日新魂怯,秋風秋雨滿闕門。

一代刺繡名傢走瞭,活著的兩個男人 結發丈夫餘覺和藍顏知己張謇為她打起瞭官司,這個 三角 故事一度甚囂塵上,成為談資。不管出於何種心理,張謇的筆端流淌著他的情不自禁。



蘇州檔案館館藏檔案中保存瞭6封署名張謇的書信,其中一封涉及南通女工傳習所購買緞料的事情。原來在沈壽指導下的繡品在美國很暢銷,而繡品所用緞面來自蘇州婁門大街陶泰豐緞莊,一向由徐禾生負責辦理。由於1919年用料特多,徐禾生就委托陳姓代為采辦。不料張謇接到打小報告,說陳某人經手的緞料 皆有回用,又多以三元充二號,二號充頭號,浮開價格 。又說婁門大街有兩傢陶泰豐,一傢有三號緞,一傢有二號緞,且回用。緞料的優劣影響繡品的質量,高開價格則影響著女工傳習所的利益,而且也涉及徐禾生的人品,因此張謇致函蘇州商會,請他們代為調查 陶泰豐是否有兩傢?所制之緞是否有兩號三號之別?價格之分共有若幹? 張謇在信中說明,調查此事隻是為瞭弄清真相,且涉及徐禾生的清白問題。

另外有兩封是張謇以江蘇咨議局議長身份致蘇州商會的信,為改訂厘金征收辦法征求各地商會的意見,指出稅收改革的目的是為瞭 使本省境內水陸無阻,行商皆願 辦法能早一日實行,則商民早蘇一日之困 。其間,省咨議局曾派黃炎培等到各地調查商民對裁厘改捐的看法。這種工作上的書信想來不能引起讀者多少興趣,然生活中有俗務有雅趣。

人生因緣際會,沒有定數,很難說出好壞。翁同龢成就瞭張謇的狀元,沈壽成就瞭南通的沈繡,而張謇對他們噓寒問暖、關懷備至,著實溫暖台中家電特賣瞭他們孤寂的心靈。書信、日記、詩詞,承載瞭他們的悲歡與情緣。
arrow
arrow

    blz159nn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